美國高等法院1954年判決的布朗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終止白人和黑人須分別就讀不同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迄今已65年,然而美國的學校仍有隔離存在。
根據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的民權計畫(Civil Rights
Project)研究指出,美國K-12公立學校大量隔離黑人及棕色皮膚學生的數量倍增,這些學生大多就讀較貧窮且黑人及棕色皮膚學生佔多數的學校。
雖然研究顯示就讀多元的學校有許多好處,然而整合計畫建議往往招致激烈的反彈及抨擊,就連自由風氣鼎盛的紐約市,去(2018)年曼哈頓上西城區(Manhattan's Upper West Side)對於一項多元倡議提案也引發不少爭議。而如何增加城市裡一流高中的黑人及西語裔學生數的議題仍舊存在意見分歧。
德州聖安東尼奧市(San Antonio)一個強調經濟整合的計畫「刻意多元(Diverse by Design)」是否能提供給面臨這個棘手的美國問題的學區另一條可行途徑?顧名思義,該計畫的目標是建構一個多元開明同時目標明確的學校。
聖安東尼奧是個特殊的例子,該市有14個學區,而一些最貧窮的學生都集中在聖安東尼奧獨立學區(San Antonio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該市有63%的西語裔人口,低於貧窮線年齡18歲以下的人口有27%,而聖安東尼奧獨立學區有90%是西語裔學生,有92%的學生來自經濟弱勢家庭;有錢人家的小孩都去唸比較有錢的學區及特許學校。
除了為低收入戶學生提供交通外,學區也可嚐試以下一些作法進行整合:
l 將建立多元校園納入考量:運用5-5均分方式收學生,即讓學校收一半來自經濟弱勢家庭學生,一半來自富裕家庭。校長有責任確保與各校領導階層相互合作;領導階層本身也必須具多元化並將降低學習差異以及創造其他機會均等視為首要之務。
l 重新定義貧窮或弱勢的方法:聖安東尼奧跳脫單一根據學生吃免費或降價午餐做為找出或定義弱勢的方式,運用查看統計或其他人口普查資料,檢視收入、家長教育程度、單親家長比例以及是否擁有房產等,此作法不僅可以找出赤貧的家庭,同時可做到推廣族裔多元。那些採5-5均分作法的學校可以保留四分之一的名額給可能是低收入戶家庭且為低教育程度的單親家庭學生入學。
l 創造精明學區:聖安東尼奧的一些學校沒有「出席區域(attendance
zones)」規定,學生可以是來自城市的各個不同區域,也因此學區可以更精明的視目標需求做規劃。
l 提供具吸引力的課程:發展吸引人的課程,如:蒙特梭利學校、雙語課程、STEAM與STEM課程等。(STEM為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等四個學科第一個英文字母的簡稱;而於STEM中加入藝術Arts後簡稱STEAM。)
l 強調擴大服務範圍以及簡化入學管道:對於那些不知道如何取得資源的家長,學區可以成立家庭輔導小組,協助家長搜尋學校及課程資訊及入學申請方式。家長也可以在全市各個學校找到提供課程新知的據點。而無論是親自到校、透過電話、利用上網或手機軟體,都可以為學生做註冊。
l 跟上腳步:假使一開始就有多元族群學生分布不是學區設定的目標,學區可以視其學生申請件做規劃或找出符合他們設定的學生族群,同時訂定期程及政策讓學校可以在未來達到學生人口分布在社經及族裔方面取得平衡。
聖安東尼奧於去(2018)年成立學區內第一個5-5均分註冊模式、出席區域拓展到學校周圍3英哩範圍以及保留25%名額給非學區內家庭的蒙特梭利學校時,有750個申請表件同時進來競爭62個名額。
聖安東尼奧計畫並非萬靈丹,也不可能讓學校一夕轉型,刻意做到學生多元化的學校畢竟僅佔少數。當新學校成立後,可以收的學生也僅有7千5百名,相較於學區的4萬8千5百名學生,實為杯水車薪。為改善此情況,學區可以做的是讓現有學校多元化,包括檢視學校提供的課程,讓學校選學生而不是學生選學校以及設法重新分配資源等。
隔離現象的產生的根本問題來自於住宅區域分佈,並非單單是學區的問題,城市轄區分布也是問題的一環,所以為改學區能做的是比照聖安東奧的作法,避免讓問題變嚴重而已。
撰稿人/譯稿人:陳憶如
資料來源:2019年1月9日 Education 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