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19

北美「台灣研究」工作坊:討論台灣所面對的挑戰和機會




照片:「台灣研究」工作坊出席者(左起) Monique Wedderburn、陳綾琪教授、張誦聖教授、李弘祺教授、王敦正僑務諮詢委員、廖炳惠教授、葉耀元教授、孫鐵漢。(石麗東攝)



十餘位來自北美高等學府從事漢學及台灣研究的教授、于四月廿七日集會休士頓聖湯瑪斯大學,討論如何以文學、文化及經濟的軟實力角度建立平台,向西方社會介紹台灣的文化實力和成就。

 參加「 北美台灣研究工作坊」的教授們,在學術領域上各有專精,大多在校擁有行政領導的經驗,譬如「工作坊」在文學單元提出工作報告的有: 奧斯汀德州大學的張誦聖教授,曾出版兩本有關台灣文學的英文著作,九零年代即被夏志清教授點名是「對台灣文學最有研究的旅美學者」,她曾任奧斯汀德州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及全美華文及比較文學協會主席。其次發言的杜國清教授,執教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他是該校台灣研究中心主任,並且始自1984年擔任「台灣文學」期刊的共同主編,以英文譯介台灣文學作品,至今己發行六十餘期,第三位是來自密蘇里州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東亞語文系擔任中文系組長的陳綾琪教授,她在該校聖路易市校園邀請台灣話劇和舞蹈團的演出,在社區引起熱烈迴響。

在第二單元「文化和社會」的主題之下,有來自東海岸的布朗大學「美國研究」主任Caroline Frank 和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台灣文化研究組」主任廖炳惠談論他們的經驗和心得,Caroline指出: 如何把台灣研究在大學校園和美國的學術研究連接起來,如何吸引所有的學生乃當務之急,而不單是指標亞洲學生,或亞裔的第二代,Caroline Frank舉例自己帶領交換學生到台灣做原住民的研究,除了參觀博物館,還遠至屏東鄉間部落村莊,所產生後續的效果佳,台灣人的熱情和美食,使得造訪的美國學生都愛上台灣…,曾任新竹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的廖教授指出,從擴展「台灣研究」的基礎來看,台灣還有許多沒有充分使用的資源,值得從全球的視角作番連結:譬如台灣的海洋歷史、原住民對颱風土石流的生態因應之方,還有鄭成功當年和荷蘭交戰勝利之後,所建立的商業王國,這些都是全球化歷史之中值得去研究和探討的寶貴資源,早在九零年代廖教授便提出台灣過去數百年歷經不同階段的被殖民經驗,一則可以用它討論台灣的「另類現代性」,同時可以邁向「比較社會、文化的後殖民研究」,可提升台灣在全球後殖民研究之中的學術參照地位。他最後幽默地說: 或許朝這些方向努力,我們就可以從獅子口裡奪回一塊鮮肉來。

進入工作坊的第三單元由聖湯瑪斯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主任史漢傑Hans Stockton、達拉斯德州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Monique Wedderburn 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術副校長黃一莊主講。黃教授認為台灣位居全球第十七大經濟體,如何讓它的地位變得更為顯著 ?他指出,「台灣研究」如果涉及政治,便會碰上「主權」議題,顯然不容易得到答案。如果更換角度,台灣自七零年代開始經濟起飛,成為四小龍之首,傳統文化向無斷層,一邊積累了文化資源,如今可擴大國際視野,從更寬闊的背景和西方社會的科技、人口移動(migration )趨勢、原住民生態、大都會等議題如LBDG等接軌,產生對話。黃教授並提及九十年代從事「台灣研究」也曾有過風光和熱鬧的時刻,但近年來台灣留學生數量遞減,尤其是中國經貿力量崛起之後,相形之下,台灣漸有邊緣化之虞,因此在策略上必須擴展台灣研究的基礎,加強宣傳工作,國際間爭取更多的支持。

主辦本屆「台灣研究」工作坊的葉耀元教授是聖湯瑪斯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計劃」代主任,全天來往穿梭會場,足見一人辦會的辛勞,休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組長周慧宜亦列席工作坊,會場中另有一對夫妻檔全天認真聽講的是退休的華資銀行家王敦正伉儷,退休之前除了擔任首都銀行董事長,他並獲聘為「大休士頓商會」(Greater Houston Partnership) 董事多年,不止一次獲市政府的邀請隨市長參加拓展國際貿易的訪問團,目的地之一包括中國大陸,王董對於中共政府近年來對待台灣的「鴨霸」姿態感到痛心與不平,因此主張以宣揚台灣軟實力的行動,替故鄉寶島爭取公道,他也是「台灣研究」多年來的忠誠推手。

白天的討論結束後,晚宴的主題演說是由紐約市立大學的李弘祺教授主講,講題是: 「台灣研究的另一視界 : 西方文化在台灣之滄桑」,李教授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講學,他所著「學以為己: 傳統中國教育」在歐美學界流傳甚廣,其修訂版于2017年獲「中國國家圖書館年度獎  」。(石麗東)

★原文刊於德州月刊及美南新聞



撰稿人:石麗東
資料來源: 2019427日德州月刊及美南新聞Southern Chinese Daily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