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者在「美國精神治療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針對那些曾在1960年代的兒時遭受霸凌、如今已經成年的受害人進行追蹤調查,發現霸凌所造成的影響—包括沮喪、焦慮以及心理痛苦—在四十年後之後,仍然持續影響他們現今的生活。
研究者的追蹤對象是一群參與「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the
British 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tudy)的受試者,他們的共同點之一就是都出生在1958年第一個星期。他們在這個群體中找出將近8千名曾被父母通報在7到11歲之間受過霸凌的個案,評估他們受到的心理影響。在追蹤評量這些個案直到成年之後,研究者做出了結論,「在童年時期因霸凌而受到的傷害,將與50歲時缺乏社交、經濟困難、生活品質低落有關。」
根據「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提出的數據資料,大約有百分之28的兒童是偶爾被霸凌,而有百分之15的兒童則是經常被霸凌。研究者寫道:
「童年霸凌傷害為何會造成長大後心智健康、體能健康與認知健康都呈現貧乏狀態,其發展機制目前仍然不清楚。有一種可能是,貧乏的心智健康是從霸凌一發生時就出現的某種症狀所造成的結果。這些早年出現在生活中的痛苦徵兆若是沒有被治療的話,長大後可能就會形成焦慮或沮喪的來源。第二種可能是,個人一開始遭受到霸凌傷害,將帶來了更多來自同儕或成人的傷害。也就是說,早先受到的傷害變成受害循環的第一階段,不只隨著時間一直存在,而且也出現在不同的狀況中。」
這項研究提醒學校必須正視霸凌。某些成人確實會覺得很難處理,畢竟「霸凌」這個名詞的定義很模糊也很主觀。而近年來對於霸凌問題的關注,有時候也跟鼓勵兒童建立療癒能力以及自我援助能力的做法互相抵觸。許多成人在避免霸凌發生的同時,也提出他們的疑惑:到底什麼時候該讓小孩自己去解決衝突,什麼狀況才需要成人介入呢?這條界線又該如何界定?
想了解該項研究更多的細節,可於下載電子原文閱讀,下載網址為http://ajp.psychiatryonline.org/data/Journals/AJP/0/appi.ajp.2014.13101401.pdf。
資料來源Education
Week:
駐休士頓教育組 李知音摘譯
(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