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教育可以從很多地方著手,各國各地的作法也不盡相同。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沃沙市(Wausau),由美國婦女學院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AAUW)與當地學區合作,針對學生家長以及教育界人士舉辦性別平等教育專題講座。
AAUW多年來致力於性別均權教育,於1881年創會至今已超過百年,目前全國會員共有15萬名,計有1,500個分會,總部設在華盛頓,是美國極具影響力的非營利組織。該會活動負責人霍爾(Marian Seagren Hall)表示,雖然目前全國性的議題是「不分性別,同工同酬」,但工作上的平等必須從教育上的平等做起。該講座的目的就是在促進性別平等教育觀念,邀集各方專家前來討論。其議題包括:是否男女孩的教養方式該有所不同?目前使用的語言是否深化了男性優越的觀點?以及性別是否與天生的侵略性及消極性有關?
霍爾表示,性別平等教育的目標,並不是在告訴家長及老師要用同一套方式教養男生及女生,而是要讓教育者了解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不該讓既定的觀念限制了孩子們的自然發展,認為男生就該怎樣,而女生又該如何。一切都該讓孩子來做出自由的選擇,如果期待男生就該比較主動積極,女生就該比較敏感脆弱的話,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不平等的限制。
除了針對家長及老師進行性別平等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將性別平等的觀念植入下一代的腦中。具有傅爾布萊特學者(Fulbright scholar)身份的麥英納麗(Laura McInerney)最近就在衛報上發表文章,以其在倫敦執教六年的經驗,倡議男女學生應該穿相同的制服,以促進性別平等教育。
在文章中,麥英納麗認為如果要促進社會上的男女平權,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從教育著手,從小開始。她以學校制服為例,認為既然要求學生穿統一的制服,那就應該做到真正的統一,而不該用顏色或是樣式去區分他們的性別。畢竟,沒有人規定女生一定要穿裙子,即使有,也可以把規定給改過來。
她進一步舉例,最近巴西有一位跨性別者的青少女瑪麗亞(Maria Muniz)穿女生制服裙上學而被學校處罰。因為學校仍認定她是男生,而非她自己所認同的女性性別,所以認為她應該要穿男生制服褲到校。結果,她的同班同學為了以行動支持她,全班無論男女都穿上裙子向學校抗議,直到校方決定撤銷處份為止。麥英納麗認為,學校的制服根本就沒有必要區分男女,這些都是過時的不平等觀念。
她另外也舉了英國東索塞克斯(East Sussex)哈柏小學(Harbour Primary School)最近的創舉為例,說明性別平等教育必須從生活上做起。該校共有500名三到十一歲的學生,校方為了預防「跨性別恐懼症」(transphobia,意指對跨性別者的排斥及歧視),目前正在推動「無性別差異廁所」(gender neutral toilets)。即是不分男女廁所,並拆除男生才能使用的小便斗,全數以座式馬桶取代,並以可上鎖之隔間分開,同時提供給男女學生使用。此舉雖引起部份家長的反彈,也有些學生在使用這些廁所時覺得不自在,但校方表示大多數的家長仍持正面支持的立場。
麥英納麗指出,絕大多數人家裏所使用的廁所都沒有區分性別,為何到了學校卻要分開?如果要讓性別平等教育真正地發揮效果,就應該實際地落實在孩子們的生活環境當中。學校是一個可以形塑的教育環境,學生時期也是影響孩子性別觀念發展的重要階段,如何提供具有性別平等教育意義的學校環境非常關鍵,而她認為可以從制服及廁所的改革開始做起。女生不一定要穿裙子,男生也不一定要用小便斗。
她以2000年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為例,說明真正的性別偏見是存在於教育者及家長們的心中。該研究找了23位新生兒的母親,其中有12個女嬰,11個是男嬰,同樣都是11個月大。研究者要求這些媽媽們預估孩子能獨力成功爬下斜坡的最大坡度為何,結果發現,女嬰的媽媽們都一致低估了女孩的能力,男嬰的母親們則是高估了自己兒子。而實際測試的結果發現,男女嬰爬下斜坡的能力並無二致,媽媽們對自己孩子的性別偏見毫無事實根據。
麥英納麗以此研究結果強調,孩子們並不是帶著大人的偏見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其實擁有極高的彈性和可塑性。而作為教育者,必須仔細檢視自己沒注意卻存在的性別偏見,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像是制服或是廁所,也要予以糾正及改進。即使這麼做一開始會引來反彈或是反感,但為了性別平等的社會,一切都是值得的。
資料來源:The Wausau Daily Herald,The Guardian
駐休士頓教育組 周汶昊摘譯
主題:性別平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