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成功的教育系統已是全球的知名典範,然而芬蘭的教育改革腳步仍不停歇,最近他們做出更激進的改變,甚至決定停教所謂的「歷史科」及「數學科」。芬蘭的大膽之舉是否能夠影響美國現行的教育方式呢?
即使芬蘭的教育系統並不依賴標準化測驗成績進行評分,但他們的學生卻是已開發國家中表現極為優秀的一群。他們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針對全球65個高度開發國家的15歲學生進行的標準化測試,簡稱PISA)中的成績,僅僅落後給亞洲的新加坡及中國雙強而已,足見其教育系統的成功。
但根據英國媒體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芬蘭決定將大舉翻修此一成功的教育系統,不再注重單一的「科目」(subjects),而改為關注在不同的「主題」(topics)之上,芬蘭人稱之為「現象式」 教學(phenomena teaching)。舉例來說,一個登記觀光休閒課程的青少年學生在選修餐飲服務課時,將會針對他未來服務外國消費者的實際現象,學習所需的相關及語言相關課程,並在寫作及溝通能力上進行加強。
若是選擇學術路線的學生,將可選修由歷史、經濟及外文等科目組成的歐盟課程。獨立報引述赫爾辛基市經理人帕西.席蘭德(Pasi Silander)的說法,芬蘭現在需要的是不同的教育思維,好替現在的年輕人做好就業準備,以符合現代工業社會的人才需要。
也就是說,芬蘭打算不再教授統一且制式的科目,而是針對學生的興趣及需要,提供適性的學識訓練。學生上的課不再是獨立的歷史科或是數學科,而是整合過後的歷史或數學知識。
這個想法遭到許多芬蘭教師的反對,這些影響力極大的芬蘭教師不僅針對自己授課的內容有著極大的主導權,也是芬蘭國內收入及社會地位極高的一群。在芬蘭,所有老師都擁有碩士學位,要想成為老師,其競爭非常激烈,而且和美國老師比起來,他們的收入更是高出非常多。根據美國老牌政論雙週刊新共和雜誌(New Republic)的調查,芬蘭老師的平均收入要比該國所有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收入高出百分之二,而美國老師則完全相反,收入只有其他科系的大學畢業生均薪的百分之65。
但獨立報指出,種種早期跡象顯示,這個新思維確實為學生帶來了正面的影響,因此赫爾辛基的學校已經開始逐步採納此項現象式教學法,並預計在2020年落實為全國統一教育政策。
芬蘭學生在每堂課中間都有15分鐘的下課時間,高中之前也不會強制參加任何標準化測驗,他們鼓勵學生在遊玩之中學習的成功典範也一直是美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參考對象,而今芬蘭再推新改革,是否也會影響美國的教育體系呢?
很有意思的是,芬蘭現今提倡的大膽構想,其實在一個世紀前就已經被美國哲學家及教育改革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杜威認為學校教育應該如實反映學生的真實生活及各種現象,他的想法在二次大戰前及七○年代曾兩度獲得實踐,當時被稱之為「開放教室」(Open Classroom)運動。
不過,杜威的想法最後並不見容於美國的公立學校體制及主流教育思維,因為美國教育體系的設計是希望讓學生擁有一定程度的學識之後,順利地進入下一個階段,所以這樣的做法後來就被廢止了。
此外,要想配合學生的需要來整合各個獨立學科的教學內容,對於美國老師來說是非常艱鉅的挑戰。因為他們必須對於自己所教的每一個科目都有充足的知識及訓練,而且還得針對不同學生的長處及興趣給予內容迥異的指定作業,在在都是老師在教學上的巨大負擔。
由此看來,無論是一百年前的美國或是一百年後的芬蘭,若想要讓整合各科的現象式教學獲得全面性的成功,真正的關鍵點還是在於教師的人力素質及學識能力必須到達一定的高標準才行。
資料來源: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駐休士頓教育組 周汶昊Wen-hao Chou摘譯